我從事文字和攝影多年來,發(fā)表在各級報刊上的文章和圖片,剪貼在10個A3紙規(guī)格的本子上,記載了企業(yè)的變遷和我在宣傳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績。
在鐵道兵基層連隊的6年時光,我埋頭讀書,寫讀書筆記、日記,在學習中不斷增長本領,填補知識匱乏的短板,并嘗試寫一些文章。由于底子太薄,自己瞎琢磨,缺乏寫作技巧,而且貪大求成,描寫連隊生活的幾千字、上萬字的小說達不到發(fā)表水平,稿件被《解放軍文藝》等雜志社一一退回。直到1982年,團通訊組的一位“筆桿子”到我們十一連當排長,正好與我一個排,還與我們班住一間活動房。我寫了一篇連隊裝卸磚頭的消息,經他修改后在《鐵道兵報》一版刊登了一則簡訊。這是我的第一篇稿子見報,也是兵改工前唯一的一篇,將報紙壓在箱底,夢想等發(fā)表的文章多了,弄一個自己文章的剪報本。兵改工后的8年,我所在的工程隊先后參建西龍海線技改、上海黃浦江引水、長橋道路、虹橋綠谷別墅、閔行煤氣儲罐站5個項目,采寫50多篇項目開工、重大節(jié)點和完工的消息和通訊,除在十五局創(chuàng)辦的《綜合簡報》、局工會的《工人之聲》上刊登外,在《鐵道工程報》《焦作日報》《焦作工人報》和《河南人民廣播電臺》《焦作人民廣播電臺》刊播。其中1991年發(fā)表41篇,相比之前,在報刊和電臺發(fā)表的稿件要多出若干倍,得益于一位在《焦作人民廣播電臺》當編輯的戰(zhàn)友孫子思推薦,6月份到處黨委宣傳科參加為期5個月的新聞寫作輪訓,得到科里高手們和報社編輯的指點。我將這一時期發(fā)表的文章、電臺《稿件采用通知單》粘貼到1984——1991年的一本剪報本上,從我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出企業(yè)轉型后,在建筑市場生存與較量過程中的苦與痛、徘徊與掙扎、初嘗勝果與完全掌控市場的軌跡。遺憾的是許多手稿因多次搬遷不慎遺失。
1992年上半年我依然在位于虹橋的綠谷別墅、閔行煤氣儲罐站工地干活,挖泥巴、推腳輪車供砂石料、澆筑混凝土。因為在宣傳科5個月的寫作能力提升,采寫的稿子數(shù)量多起來,質量也呈臺階式上升,在《鐵道工程報》《焦作日報》和《焦作人民廣播電臺》等媒體的命中率顯著提高。我將發(fā)表的文章和《稿件采用通知單》粘貼在剪報本上。這年6月中旬,我如愿跨進處黨委宣傳部辦公室,開始長達7年的新聞寫作歷程。由于我是專職報道員,經常到基層采訪,眼觀六路、耳聽八方,一天采訪和寫作的超過12個小時,所以發(fā)表的文章數(shù)量比上一年大幅增加,在《人民鐵道報》《中國鐵道建筑報》《焦作日報》等媒體發(fā)表129篇文章,這一年的剪報本顯得厚實了。1993年起,企業(yè)人才、機械設備、管理、技術等綜合實力不斷增強,企業(yè)實現(xiàn)了歷史性轉變。這時候,國家第一輪鐵路大會戰(zhàn)的烽火燃起,從國家到各省,投資修建多條國家和地方鐵路,給建筑企業(yè)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(fā)展機遇。企業(yè)在大西北、大西南到晉、冀、云、貴、川、黔等省份都承攬到了工程。當時的建設大軍主要是一大批“老鐵”,其余是從石家莊鐵道學院、西南交大等高校畢業(yè)的學生,從高層到一線工人,士氣高昂、信心倍增,全集團廣大干部職工積極投身于鐵路大干熱潮中,在崗位爭創(chuàng)一流,用聰明才智和汗水創(chuàng)造輝煌業(yè)績。新聞宣傳工作也迎來了打好機遇,宣傳好項目,講好企業(yè)故事成為新聞工作者神圣的使命,必須完成好。
我采訪的范圍除公司本級,擴大到云南片的南昆鐵路、廣大鐵路、楚雄特大橋、云南磷肥工業(yè)基地鐵路專用線,達成鐵路、侯月鐵路等項目,交通工具是綠皮火車,多數(shù)時候只有硬座,連續(xù)乘車最多時30多個小時,長途跋涉很辛苦,但沒阻止我前行的腳步。涉淺水者得魚蝦,涉深水者獲蛟龍。我一頭沉到建設工地,收獲的是一篇接一篇的消息、通訊、報告文學,并開始接觸相機拍攝新聞圖片。當年在省部、地市級報刊臺發(fā)表稿件和圖片163篇(幅),其中在《中國鐵道建筑報》發(fā)表36篇(幅)、《焦作日報》發(fā)表46篇(幅),我將刊登在報紙上的文章或圖片剪下來粘貼在剪報本上。1993年發(fā)表的文章是我從事文字工作以來收獲最大的一年,厚厚一本剪報是我從稚嫩向成熟發(fā)展的一個佐證。
1994年起,我奔波在華南、西北、中原、川渝等地的20多個鐵路、公路、房建、市政等建筑工地,采寫的稿件篇幅長、質量大幅提升,在《人民日報》《經濟日報》《工人日報》《經濟參考報》《科技日報》《中國人口報》《人民鐵道》《四川日報》《陜西日報》等30多家省級以上報刊發(fā)表多篇消息、通訊、報告文學、紀實散文、圖片等,其中2000多字的長篇通訊、報告文學20多篇,在《中國人口報》《人民鐵道》報等省級以上報紙頭條刊登10多篇。從我1998年10月離開宣傳部到公司第二指揮部之前,每年誕生一個剪報本,收藏了我發(fā)表在紙媒的文章和圖片,從剪報里的文章可以看出,從小塊文章到大篇幅,從地市級、《中國鐵道建筑報》向省部級、中央級媒體沖刺的印記。
我改行做指揮部、公司工會辦公室工作18年、擔任項目書記3年多,崗位幾經變換,始終沒放棄寫作、攝影愛好,在達萬、成都繞城、成都北高架、內宜、長涪、隆納、隆盧、劍金、珙縣、奉云等10多個項目,深入工地,將鮮活的“大魚”撈上來,在《四川日報》《重慶日報》《海峽兩岸》等報刊和《中國鐵道建筑報》發(fā)表文章和圖片。從在崗到退休返聘,無論所處什么位置,對寫作和攝影,就像一個心愛的寶貝一樣割舍不下,發(fā)表的文章和圖片月積年累,越來越多,獲獎的次數(shù)也隨之增多。1999——2023年這24年發(fā)表在報刊上的文章、圖片大約2000多篇(幅),都放在了一個剪報本上,這個剪報本成為最厚實的一個,有二百多頁。
企業(yè)與員工是命運共同體。我這幾十年的剪報本收藏的文章和圖片,就是企業(yè)的一部厚重的發(fā)展史,囊括了企業(yè)40年發(fā)展進程的方方面面,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記錄了我個人的成長經歷。
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 呂奎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