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,可見,在人們的心中茶像柴米一個的重要,沒有柴米人就無法生存下來,世上的事情吃飯最重要。除了吃飯人還要喝茶,相傳早在四千年前,我們的祖先就采摘野茶煎汁治病,古詩云:“南方有嘉木”。這嘉木主要指茶樹。達官顯貴、文人雅士喝茶,老百姓也是要喝茶的,只不過老百姓的茶具粗糙一些,茶葉差一些。老百姓喝茶解渴、解乏、解暑、恢復體力,治愈一些輕微的病狀。長期以吃肉為主的游牧民族,更需要以茶水沖解腹中的油膩,比如蒙古族喝奶茶、藏族酥油茶,我國北方地區(qū)縱橫草原大漠、往來長城南北的游牧民族,他們的日常生活以牛羊肉、奶等食物為主,因為飲茶在溶解脂肪的同時,也補充了游牧民族所缺少的維生素等營養(yǎng)成分。所以自從茶傳入游牧民族區(qū)域后迅速被他們接受,視茶葉如同糧食和鹽一樣,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,對茶的依賴更甚于產茶地的漢人。北方有“茶馬互市”,南方有“茶馬古道”,可以說是茶葉把我們各個民族聯合到了一起。
茶在茶樹上是有生命的,采摘下來后乃然有生命的,喝到嘴里還是鮮活之物。汽水飲料是不能和茶相比的。茶,經歷水火,是樹葉的前世今生。是一片樹葉的回憶。它被揉搓,煎烤,晾曬,折疊,收藏,成了茶葉的樣子,一杯開水沖下,收攏的葉脈打開,身心舒展,芳香四溢,變成了詩文書畫。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茶這個字,拆開了就是人在草木間。在所有的飲品中沒有一種飲品像茶一樣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含。茶是一種草木,那么什么又不是一種草木呢?糧食、水果、蔬菜、紙張,還有我們人類都是一種草木。是上天和大地的賜予。牛羊馬依靠咀嚼青草而壯大,我們人不僅要吃糧食,還要喝茶,還要讀書寫字、勞動和創(chuàng)造。和其它的收獲相比,采茶是最有詩意的收獲了。電影《劉三姐》中唱著歌采茶的年輕姑娘們讓人如浴春風。“三月鷓鴣滿山游,四月江水到處流,采茶姑娘茶山走,茶歌飛向白云頭。草中野兔竄過坡,樹頭畫眉離了窩,江心鯉魚跳出水,要聽姐妹采茶歌。”詩寫梅花月,茶煎谷雨春,端起一杯茶,想起那些采茶的姑娘與采茶歌不禁莞爾。人類生活的長江大河竟有這么多有趣的事情。有茶的日子就是好日子,想想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與我們一樣喜茶愛茶,我們感覺世上的風光無限。
一杯香茶來之不易用,多少汗水,多少人辛勤勞動,比如鐵觀音的采摘和制作就有十八道工序:采青、攤青、曬青、涼青、搖醒、搖水、搖青、搖韻、炒青、揉捻、初烘、包揉、輕烘、包捻、烘焙、塑形、焙味、收藏,十八道工序必須在十八小時內一所呵成,因為要嚴格遵循天體運行的規(guī)律。對茶的理解有哲學意味,種茶、做茶、泡茶、喝茶都有哲學意味。妙玉的“豈不聞一杯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,三杯便是飲牛飲驢了。”也有哲學意味。話又說回來了,驢子飲水因為它渴了,它為我們付出了勞動,我們應當感謝它。勞動者的粗茶談飯也格處香甜。一碗大碗茶,一處簡易的茶棚也是一處人間好風景。
茶與詩、酒、琴、棋一樣變成了一種精神的需求。茶如君子,還會比作佳人“從來佳茗似佳人”。茶乃生活一味。林語堂說“只要有一只茶壺,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”。以茶入心,以茶論道,茶文化的精髓已深深地融入人的生活。茶如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