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姓誰不愛好官?把淚焦桐成雨。”一首《念奴嬌·追思焦裕祿》,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。
1962年,河南蘭考,內澇、風沙、鹽堿“三害”肆虐,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,臨危受命的焦裕祿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。從此,帶著“拼上老命大干一場,決心改變蘭考面貌”的誓言,他的名字永遠和蘭考連在了一起。
1964年5月14日,年僅42歲的焦裕祿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心中惦念的還是蘭考的工作和未來。時隔50多年,如今的蘭考窮困不再,蘭考人民過上了好日子。
焦裕祿同志從貧苦娃到縣委書記,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,他將職權看作是為人民掌權,將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,嚴于律己,嚴格要求子女,形成了獨特的家風。
焦裕祿非常疼愛孩子,從小就教育孩子熱愛勞動、艱苦樸素。家里人口多,有6個孩子,還有老人,其中3人沒有糧食指標,9個人吃6個人的糧食定量,所以生活一直很清苦。為彌補家里的饑荒,從小教育孩子們珍惜糧食,焦裕祿經常帶著孩子們,去附近采收過的地里撿拾漏失的豆子和花生。
焦裕祿從來不要組織的照顧,也從不接受他人的饋贈。他剛到蘭考的時候,看到縣委機關北面有一個大池塘,覺得里面可以養(yǎng)魚,就建議城關鎮(zhèn)投放了幾萬尾魚苗,成了個養(yǎng)魚場。他關心魚苗的生長情況,時常在休息時間到魚塘看看,有時看到打魚,就幫著打。漁場同志覺得他為漁場操了不少心,還經常參加勞動,為感謝他的指導,也為了讓身患重病的焦書記補補身體,就派一名職工用水桶裝了10多條活魚,送到了他家。孩子們一見到活蹦亂跳的魚,喜歡的不得了,嚷著要吃魚。焦裕祿回家后,問清了來龍去脈,就對孩子們說:“這魚是漁場的同志辛苦養(yǎng)大的,是集體財產,咱一家沒去勞動,咋能白吃呢?如果大家都占集體的便宜,那集體的事還能辦好嗎?”一席話使孩子們明白了道理,他的大兒子焦國慶當即就把一桶活魚又送回了養(yǎng)魚場。
1962年,河南蘭考,內澇、風沙、鹽堿“三害”肆虐,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,臨危受命的焦裕祿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。從此,帶著“拼上老命大干一場,決心改變蘭考面貌”的誓言,他的名字永遠和蘭考連在了一起。
1964年5月14日,年僅42歲的焦裕祿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心中惦念的還是蘭考的工作和未來。時隔50多年,如今的蘭考窮困不再,蘭考人民過上了好日子。
焦裕祿同志從貧苦娃到縣委書記,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,他將職權看作是為人民掌權,將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,嚴于律己,嚴格要求子女,形成了獨特的家風。
焦裕祿非常疼愛孩子,從小就教育孩子熱愛勞動、艱苦樸素。家里人口多,有6個孩子,還有老人,其中3人沒有糧食指標,9個人吃6個人的糧食定量,所以生活一直很清苦。為彌補家里的饑荒,從小教育孩子們珍惜糧食,焦裕祿經常帶著孩子們,去附近采收過的地里撿拾漏失的豆子和花生。
焦裕祿從來不要組織的照顧,也從不接受他人的饋贈。他剛到蘭考的時候,看到縣委機關北面有一個大池塘,覺得里面可以養(yǎng)魚,就建議城關鎮(zhèn)投放了幾萬尾魚苗,成了個養(yǎng)魚場。他關心魚苗的生長情況,時常在休息時間到魚塘看看,有時看到打魚,就幫著打。漁場同志覺得他為漁場操了不少心,還經常參加勞動,為感謝他的指導,也為了讓身患重病的焦書記補補身體,就派一名職工用水桶裝了10多條活魚,送到了他家。孩子們一見到活蹦亂跳的魚,喜歡的不得了,嚷著要吃魚。焦裕祿回家后,問清了來龍去脈,就對孩子們說:“這魚是漁場的同志辛苦養(yǎng)大的,是集體財產,咱一家沒去勞動,咋能白吃呢?如果大家都占集體的便宜,那集體的事還能辦好嗎?”一席話使孩子們明白了道理,他的大兒子焦國慶當即就把一桶活魚又送回了養(yǎng)魚場。
為您推薦